藏象_百度百科

藏象系统

藏象

更广义的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

脏腑

中医藏象学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以脏腑为基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藏象学说

灵枢·经水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音zàng),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的形成,虽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但其发展主要基“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超过了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藏象学说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藏象 书籍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生理病理学

人体脏腑器官图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有机整体观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密切联系,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而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分形藏象五系统:1999年提出"点-线"状分形藏象.

1.肝系统:

2.心系统:

3.肺系统:

4.脾系统:

5.肾系统:

阴阳表里观

藏象,古代认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不仅对中医学有着重要关系,就是对中国药膳学也密切相关。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整体。比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胧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二阴。由此可见,藏腑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对脏腑表里有关,比如心出现病变,必然牵连小肠:肾出现病变与膀胧有牵连等。

这些现象对药膳疗法十分重要,在诊断、药膳配方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有人患眼疾,若是肝上的病变,我们则用补肝明目的药膳,用沙苑羊肝汤,其效果就很理想。又如,药膳羊肝汤对青盲内障也有较好疗效。

我们在藏象学说的指导下,认真研究药膳对各个藏腑的治疗方法、保健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象”的含义

藏象之“象”含义探析---王颖晓--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0 卷第4 期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象”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究其含义,后世虽代有发挥,但对藏象之“象”含义多认为指形象、现象、征象,是内脏的外在表现,是“藏”的正常和异常变化的外部表现[1]。但笔者认为将藏象之“象”仅限于外在表现,似觉不够全面。本文将溯本求源,探析藏象之“象”的产生、概念与分类。

“象”之字义演进轨迹

“象”之本义,为哺乳动物大象。《国语·楚语》所言“巴浦之犀、牦、兕、象”,此处“象”即指动物大象。又如《说文解字》曰:“象,南越大兽,长鼻牙。”其后,“象”又衍生出多种含义,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各种有形可见的形象,如物象、相貌、天象、表象等。《尚书·虞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此文“象”为物象。《尚书·商书》载:“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象”在此作相貌解。《国语·周语》录:“夫事大不从象,小不从文,”此处“象”意为天象。《易传·系辞上》所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此“象”为表象之意。

具多种抽象含义

如既指无形但可感知的现象、征象,又通“像”,表示事物间的相似,还有卦象等对天地万物的摹拟和象征之意。《国语·晋语》载:“天事必象,”《春秋左传·襄公九年》云:“国乱无象,不可知也,”上文“象”意为现象、征象。《国语·周语》言:“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此处“象”通“像”,指出政治似音乐,说明两者意义的相似性。《段注说文解字》云:“古书多假象为像。像者,似也凡形象、图像、想象字,皆当从入,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周易》所言“象”,最突出特色就是卦象。《易传·系辞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上文首尾“象”即指卦象。

指具有古代哲学思辨特点的“虚象”

即为想象、意象、象征、取象等思维活动。《韩非子·解老》云:“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古人从死去的象牙、象骨想象活着的大象,可见此处“象”,除指长鼻大兽外,尚含想象之义。通过意念想象得出虚像,均可称为“象”,由此“象”的含义已不受有形或无形的限制。同时,随着古代哲学思维的渗透,“象”之含义又演进为“取象思维”,即为对原本无关的事物(包括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根据相同点或共同点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意象”,进而以某一具有代表性具体事物作标志,形成“法象”[2],指代某种特殊含义。《易传·系辞下》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是则说明“象”作为动词,表示取象思维。由此可见,“象”从动物大象之意始,由于文字方面的原因(训诂的歧义,字形的变迁等),古代哲学思维的渗透,其内涵由指某些具体的事物、现象,逐渐抽象化。

藏象之“象”的概念

中医藏象学说的建构始于古代解剖学,其形成又与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与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密切相关。《黄帝内经》对人体五脏六腑的认识是受古代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既指向解剖实体之脏器,也指向哲学符号之脏器;而有些功能,几乎已脱离实体,完全指向其哲学命题[3]。因此,作为“藏象”之“象”的概念亦深受古代哲学思维的渗透而具有多种涵义。

首先,藏象之“象”具有形象之意,即为脏腑的具体形态结构。诚如“心”是个象形文字,实指人体实体器官的心脏。《说文解字》云:“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即为此意。《医学入门》则认为:“心者,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此之盛长,不着色象,谓有何有,谓无复存……,”此处“象”即指出神明之心没有具体的解剖形态和部位。

其次,藏象之“象”更泛指一切可见的或可感知的现象与征象,即为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素问·六节藏象论》载:“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唐代王冰对此注曰:“象,谓所见(“见”,通“现”)于外,可阅者也。”明·张介宾在《类经》中亦注:“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据此可知,藏象之“象”是指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他如《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均强调“象”是指体内脏腑生理病理状态反映于体表的各种表现、征象。

素问集注

最后,藏象之“象”具有古代哲学思维的特点,含有想象、取类比象之意,即将脏腑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五行等相应的事物、现象进行类比,经抽象思维,寻找对应关系。观“象”思维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以“象”测“藏”是推测脏腑功能的最主要研究方法,对藏象学说的形成至关重要。《素问·五脏生成论》有论:“夫脉小、大、滑、涩、浮、沈,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王冰对此注云:“象,为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尤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旁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清代张志聪《素问集注》云:“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以上经文无不指出“象”是与天地阴阳相应的脏腑内在的、本质的一种意象,具想象、联想之义,含推演的思维过程

由此可见,藏象之“象”自脏腑的具体形态始,经过直观观察、抽象思维,找出脏腑与形体官窍、四时气候阴阳等之间的联系,进而与五行特性相比较,以五行之物的特性作为脏腑功能的法象,根据五行之“象”,将自然界与人体分为五类,形成藏象体系。

脏腑与五行的对应

五脏

六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行

“象”的分类

“藏象”一词,《黄帝内经》出现两次,即《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名及该篇中“藏象何如”之提问,以“藏”、“象”两字相关成句者,还见于《素问·经脉别论》“太阳藏何象”、“少阳藏何象”、“阳明藏何象”等。藏象学说援用“藏”、“象”两字,源于“藏”的知识,“象”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藏”、“象”范畴在中医学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根据藏象之“象”的概念既指脏腑解剖形态,又为脏腑的一切可见或可知的生理病理表现,更含有取象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藏象之“象”可分为“形质之象”、“生理之象”、“病理之象”、“自然之象”四大类。

是指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器官的解剖形态和部位。《医宗必读》云“肺虚如蜂巢”,即言肺为组织结构疏松,中有孔窍的含气器官,此为肺的外见形质之象。

是指人体内脏腑生理功能的一切外在表象。作为生命活体的人,其所表现的“象”是极为丰富和不断变化的,它能动态地、生动地、真实地折射内在生理功能的状态及其各种变化。以“心主血脉”为例,其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外在表现主要是脉象、面色、舌象以及胸部的感觉四个方面。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灵枢·脉度》所载:“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其中缘由是心在体合脉,其华(生理功能在外表现之一)在面,开窍于舌,居于胸中。如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舌色红泽荣润,能知五味。

是指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后呈现于外的所有病理现象。仍以“心主血脉”为例,若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时,则脉象、面色、舌象等可见异常表现,心胸部也会出现异常感觉。如见面色不华,舌质淡胖,脉象无力,惊悸怔忡胸闷气短者,多为心气虚损;面色晦滞,舌色紫暗,脉象沉涩或结代(脉律不齐),心前区憋闷疼痛者,多为心脉痹阻。此外,心的其他病证,凡影响到心主血脉功能的,都可从上述四个方面得以反映。心火亢盛(属实火)或心阴亏损(属虚火),可使心搏加快,脉络扩张,故均可出现面赤、舌红脉数以及心胸烦热等症状。

是运用取象思维的方法,以五行特性为纲,将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与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相联系,推演出脏腑与自然界五方、五季、气候、五味、五化、五音、五谷等的通应之“象”。譬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及:“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即以五行特性为依据,用取象比类及推演络绎法将自然界的一些事物、现象与人体的五脏、五体、五官、五志、五声、变动等相联系,如此则构建了人体内外环境相联系的五行系统,确立了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

综上所述,“象”之含义从单指动物大象始不断引申,由指具体的形象至一切可见或可感知的现象、表象,并进而具有取象思维之义。“象”之概念移植于中医学藏象学说领域,同样具有多重含义。藏象之“象”既含有形象之义,指脏腑的具体形态,又具外在表现之义,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所有可见的或可感知的外在表现,同时具有取象思维之特点,即以五行之物的特性作为脏腑功能的法象,用推演络绎法将自然界的一些事物、现象与人体的脏腑相联系,如此则构建了人体内外环境相联系的五行系统,确立了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有鉴于此,藏象之“象”可分为“形质之象”、“生理之象”、“病理之象”和“自然之象”四大类。